9月8日,商务部等三部门公布了在医疗领域开展扩大开放试点的通知。在独资医院领域全职美工,拟允许在北京、天津、上海等9地设立外商独资医院。
红星资本局也从商务部获悉,下一步,商务部将与卫生健康、药品监管等相关部门支持引导符合条件的外资企业依法积极参与试点,并指导试点地区加强服务保障。
“外资医院”在国内并非新鲜事物,外资办医历经十年,已在中国打开了一个近200亿元的市场,红星资本局采访发现,如今,其中多数“外资背景”已淡化。
此次类似政策的重申,“外商独资”被重点提及。业内人士认为,此次会带来一些良性竞争,促进医疗技术水平升级换代,同时也期待会带来医疗领域的更多创新。
外资医疗机构
10年前迎来落地中国的机会
2014年7月,国务院批准了上海自贸试验区进一步扩大开放的31条措施,取消了外商投资医疗机构的最低投资总额和经营年限的限制。这是医疗服务领域的一个重大政策突破,很多外资医疗机构也是在那段时间迎来了落地中国的机会。
据解放日报报道,上海的外商独资医疗机构仅有一家,即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也是全国首家外商独资医院。2015年,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落户上海自贸区外高桥保税区,于2016年5月正式营业。深耕上海整整8年后,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已融入本土,与上海多家医院均有学术合作。红星资本局采访了解到,上海永远幸妇科医院目前并不支持医保。
截至今年5月3日,上海市卫健委公示了29家外资医疗机构名单。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其中综合医院/综合门诊部占比69%。在国家医保服务平台上,这29家外资机构中可以查询到的“异地联网定点医药机构”只有5家,包括上海阿特蒙医院、上海德达医院,还有上海伽玛医院、上海嘉会国际医院和上海美中嘉和肿瘤门诊部。除阿特蒙医院医保结算等级为二级外,其他均为三级。
2018年,上海首次将国际医院纳入医保,首批高水平社会办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就包括上海德达医院和上海嘉会国际医院。
9月11日,红星资本局分别致电上海阿特蒙医院和上海嘉会国际医院。
阿特蒙医院工作人员告诉红星资本局,该院报销比例大概在70%—80%左右。医保结算等级二级与三级的区别是,三级报销范围相对更广全职美工,但报销比例偏低,二级则相反。“比如二级的挂号费是18元,个人承担3元,剩下医保承担;三级的挂号费则是25元,个人承担6元,剩下医保承担。”该工作人员解释,阿特蒙医院和公立医院的报销范围、报销比例一致,不同点在于住院的床位费以及特需门诊挂号费不同。
嘉会国际医院工作人员告诉红星资本局,该院医保报销比例大概为5%,绝大部分金额仍需自费。比如1000元的就诊费用中,大概只有50元可以医保报销。异地医保虽然可以用,但报销比例也不高,本质上还是私立医院。
多数外资医疗机构
“外资背景”并不明显
关于外商独资医院的讨论并非“突然才有”,早在2014年,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商务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设立外资独资医院试点工作的通知》,允许境外投资者通过新设或并购的方式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福建、广东、海南设立外资独资医院。
2015年,政策出现转变。同年3月13日,国家发改委和商务部修订并发布了《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医疗机构列入限制类。2017年,国务院进一步明确,医疗机构的参与形式仅限于合资或合作。
关于“合资”情况,2017年8月,国家卫健委在《关于深化“放管服”改革激发医疗领域投资活力的通知》中提出进一步提升医疗领域对外开放水平,设立中外合资、合作诊所的,放宽外方投资股权比例不超过70%的限制。
红星资本局查询发现,国家卫健委官网于2021年发布的一份函件中显示,“目前中外合资合作医疗机构中,外资所占股权比例或者权益最高可达70%。”
2023年11月,政策再次放宽。国务院批准了《支持北京深化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建设工作方案》,提出支持符合条件的外籍及港澳台医生在北京开设诊所。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全职美工以上海为例,多数外资医疗机构的“外资背景”并不明显。
上海阿特蒙医院是上海自贸区首家中德合作的国际化高品质综合医院。资料显示,2014年3月,阿特蒙医院从23家国际高端医疗机构中脱颖而出,进入自贸区项目候选名单。同年7月,德国阿特蒙集团、高瓴资本与外高桥保税区三联发展有限公司和外高桥医保中心,就设立上海自贸区阿特蒙医院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天眼查显示,上海阿特蒙医院有限公司有两大股东,分别是上海裴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持股比例59.23%)、阿特蒙中国有限公司(持股比例40.77%)。上海裴星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为Starnberg Medical Management Limited的全资子公司。
目前阿特蒙医院挂有“高博医疗集团”的抬头,据高博医疗集团官网,上海阿特蒙医院与上海高博肿瘤医院、北京高博医院等均为集团业务板块。而高博医疗集团,于2017年成立于北京,天眼查显示并无外资背景。
上海德达医院于2016年开业,由斯道资本投资。2021年9月,德达医疗完成了超1亿美元的融资,太古股份有限公司(00019.HK)成为德达医疗第二大投资方。今年5月,太古股份有限公司再次增持德达医疗。
再如1997年成立的国内第一家外资医院和睦家,由美中互利工业公司投资控股,中国医学科学院旗下的北京协和医药科技开发总公司协作发起。前者是一家美国医疗健康企业,1993年在美国纳斯达克上市。而后几年和睦家先后与复星集团、新风天域联手,经历了两度私有化。
新一轮信号再起
或发展更迅猛
根据华经产业研究院数据,2014年放宽外资办医信号发出后,2015年~2021年,中国外资医疗机构的收入从约100亿元增至190.18亿元。
画册外包同时外资医疗机构数量逐年递增,根据国家卫健委数据,2021年外资医疗机构达到302个,其中外资医院为114个,占比37.75%;以轻资产模式运营的外资诊所/门诊部为188个,占62.65%。
这一次外资医院的信号再起,消息发布后首个交易日,医疗、医药板块多股涨停。
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医疗市场规模预计将在未来几年内持续增长, 到2025年有望突破12万亿元人民币。
在业内看来,此次政策出台,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外商独资医院不仅可以引入先进的医疗技术和管理经验,还能弥补当前国内医疗服务的不足。以北京为例,作为全国医疗资源最为丰富的城市之一,外商独资医院势必将提供不同于公立医院的特色服务,为患者带来更多选择。
事实上,北京市首个外资独资的国际化三级综合医院——北京嘉会国际医院项目一期工程已于去年底开工,预计2027年竣工投入使用。据官方介绍,建成全面运营后,医院将面向全球招聘优秀外籍医生,外籍医生占比不低于全职医生的20%。同时引入国际一流医疗机构,开展国际合作,建立国际化的诊疗流程及临床标准,提高基础研究向应用研究的转化效率,让患者享受到国际一流的医疗科技成果。
一名曾在和睦家工作的医生告诉红星资本局,上一轮时间线里,外资医院还算新生事物,外界在思想、配套政策上都差很远。现在这些都已到位,且随着这几年集采、DRG / DIP(指两种医保支付改革策略)、医疗反腐全面铺开,原来的“以药养医”越来越难,公立医疗甚至部分普通私立医疗要摸索新的生存之道。所以这一轮“外资医院”的发展应该会比上一次更迅猛。
红星资本局注意到,此次三个部门联合发布的通知显示,设立外商独资医院的具体条件、要求和程序等将另行通知。
有业内人士告诉红星资本局,外商独资医院的问题不在于“是不是外商独资”,关键是看能不能借引入外商独资医院的契机,在医保和盈利模式上、人才引进和流通上、创新药和器械的使用许可上能有更多宽松政策。这些无论是对患者还是从业人员来说都是好事。
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新政吸引国际医疗机构的同时,也将带动一批国外患者来华,这会给现有国内医疗市场带来一定冲击。这就要求国内医疗机构软硬件设施,乃至整个管理模式都要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良性竞争后促进医疗技术水平升级换代。
红星新闻记者 王田全职美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网站立场。本网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同我们联系的,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联系方式:451255985@qq.com,进行删除。